查查知识网

五代十国的名人有谁(五代十国的主要人物)

发布者:刘俊
导读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又一段大分裂时期。五代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960年,后周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五代十国(907年-960年 )是中国历史上的又一段大分裂时期。五代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960年,后周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篡后周建立北宋,五代结束。

而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余个割据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十国。北宋建立后先后统一了尚存的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北汉等政权,基本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五代十国只有短短的五十多年,诸国林立,战乱不断,却也早就了许许多多的著名的将领。

一、李存孝

五代十国的名人有谁(五代十国的主要人物)

代州飞狐(今河北省涞源县)人,本姓安,名敬思,沙陀族。唐末至五代著名的猛将,武艺非凡,勇猛过人。在《残唐五代史演义》中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是唐末五代第一猛将。李存孝是晋王李克用麾下一员骁将,也是李克用众多的“义儿”中的一个,因排行十三,故称为“十三太保”,而且也是十三太保中最出名的。

史书载“骁勇冠绝,常将骑为先锋,未尝挫败;从李克用救陈、许,逐黄寇,及遇难上源,每战无不克捷”他在《残唐五代史演义》中的地位相当于《说唐传》中的赵王李元霸,天下无敌,人称飞虎将军。野史中曾领十八骑攻取了长安,虽说是夸张之词,但也能看出李存孝的勇猛,连第二名的王彦章在他手下都走不了几合。后由于罪责车裂而死,李克用深感有负于存孝,羞愧多天不朝政,兵事衰弱,朱温趁势而起。

李存孝因力大无比,英勇善战,天下无敌,几与西楚霸王项羽比肩,被誉为”将不过李、王不过霸“,在后人评说中更有“唐初有个李元霸,唐末有个李存孝,都是恨天无把,恨地无环”。意思是说天若有个把,他们能把天拉下来,地若有环,他们能把地提起来。李存孝最为有名的是手下5百人的飞虎军,多次同他并肩作战,取得了战无不胜的辉煌战绩,令对手闻风丧胆,名扬天下。后因对义父用人存在疑问,遭人离间,最终落得五马分尸的可悲下场。

二、王彦章

五代十国的名人有谁(五代十国的主要人物)

字贤明(一作子明),郓州寿张(今山东梁山西北)人,五代时期后梁名将。朱温建后梁时,王彦章以功为亲军将领,历迁刺史、防御使至节度使。他骁勇有力,每战常为先锋,持铁枪驰突,奋疾如飞,军中号为王铁枪。后为李存勖所擒,宁死不降,于是被下令斩首。享年六十一岁。

王彦章少时就从军,隶属朱温帐下,以骁勇善战而著称。当初王彦章应募从军时,同时有数百人一同参军,王彦章请求自己做队长,众人都不同意,恨恨地对他说:"你王彦章是什么人,刚从山野草莽之中出来,就想跳到我们的上面做队长,你也真是太不自量力了吧!"王彦章听了,根本没有搭理他们,却径直对当时在场的主将说:"我天生的一身雄壮之气,觉得你们确实比不上,所以请求做你们的队长,以后一起杀敌立功。没想到你们这样不领情,反而咄咄乱说。看来不给你们开开眼分个胜负,你们就不会心服口服。大凡健儿开口便言生死,但今天没有在两军阵前,我就先给你们看看我脚上的功夫,光脚在有蒺藜的地上走上三五趟,再看看你们有谁也能来试试?"大家开始以为他在说大话糊弄众人,没想到王彦章真的走了几趟,脚上一点事儿也没有。众人不禁大惊失色,没有人敢上前效仿,都暗暗佩服不已。朱温听说之后,视王彦章为神人,因此提拔重用了他。

王彦章本性异常忠勇,臂力超人,临阵对敌时,经常奋不顾身,身先士卒地冲杀。他看不起李存勖没有任何计谋的冒险行动,常对人说:"李亚子乃是一个斗鸡小儿,没什么可怕的!"王彦章的勇武让李存勖对他也很害怕,当初,李存勖听说王彦章被任命为招讨使,就赶忙领兵从魏州往黄河沿岸去准备迎击王彦章。到时德胜南城已经被王彦章攻陷。可见王彦章用兵速度之快。李存勖曾经说:"此人可畏,应该避其锋芒。"有一天,李存勖领兵进逼潘张寨,由于军队隔着黄河,不能救援,王彦章就抄起铁枪上了船,大声命令船夫解缆绳立即开船,贺瑰拉他也没有拦住。王彦章一人过了河,单独去救援。李存勖听说王彦章来了,领兵就退走了。王彦章的骁勇善战由此可见一斑。

三、高思继

五代十国的名人有谁(五代十国的主要人物)

四季拳创始人,五代十国第一名枪,人称“白马银枪”。后唐妫州(今山东滨州)人,高顺励之子。和兄弟高思祥皆以武勇称。初为幽州节度使李匡威戍将。后归李克用,拜为中军都指挥使,昆仲分掌燕兵。李克用念高氏兄弟势倾一方,必为后患,乃尽诛之。其子高行周,孙子高怀德、高怀亮后来成为了北宋开国大将。

唐天祐年间(公元904-907年),叛臣朱全忠用计诱骗五路兵马反驻守太原的唐晋王李克,叛军中的一员猛将高思继异常勇猛,且善用飞刀,百步取人,后来被晋王李克的十三太保李存孝生擒。

本意留他在帐前听用,可高思继却执意要回山东老家过田园生活,改恶从善。后来李存孝被奸臣 康立君、李存倍所害,朱全忠闻李存孝已死,又发兵来犯,帐前王彦章不仅勇猛盖世,且智谋过人。晋王将士皆哑然相对,无人请战,晋王见状,痛哭一场。

还是长子李嗣源说道:“昔日降将高思继闲居山东郓州,何不请他迎敌?”晋王闻言大喜,遂命李嗣源前往山东求将。

李嗣源来到山东直奔高家庄,提起前事,高思继说道:“自勇南公李存孝饶了我性命,一直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今已数年,早把兵家征战之事置之身外。今日相见,不谈这些。”

李嗣源见高思继已无相从出山之意,心想,自古道:文官言之,武将激之。对高将军好言相求,难以收效,必须巧用激将之法,激其就范。于是,他编出一通谎言,说道:“天下王位,各镇诸侯,皆闻将军之名,如雷贯耳,称羡不已。

我与王彦章交战被他赶下阵来,我对王彦章说:‘今来赶我,不足为奇,你如是好汉,且暂时停战,我知道山东浑铁枪白马高思继,盖世英杰,有万夫莫当之勇。

待我请来,与你对敌。'王彦章见我阵营前夸耀将军,愤然大叫:‘就此停战,待你去请他来,不来便罢,若到我宝鸡山来,看我不把他剁成肉酱!'”高思继经此一说,不禁被激得心头火起,口中生烟,大叫家丁:“快备白龙马来,待我去生擒此贼!”遂披挂上马,辞家出山,往宝鸡山飞驰而去。

高思继和李嗣源快马加鞭,日夜兼程,赶到唐营,不但唐晋王喜出望外,三军将士亦是异常振奋。第二天,王彦章又来挑战,唐晋王引高思继出马迎战,高思继与王彦章厮杀起来,连斗300回合,难分胜负,直战到天黑,双方见天色已晚,才鸣金收军。

这次战了平手,但却是唐营军民出师以来的第一次,军威大振,信心大增,个个摩拳擦掌,准备来日再战。

因高思继不是唐营的将官,王彦章也是江湖出身,因此双方约定按江湖规则办事。败者收兵,结束战争)第二天双方出马再战,在激战中高思继用快枪挑断了王彦章胸前的锦丝带,王彦章大叫一声,老儿枪法晓勇吾不敌也,回马边走,高思继提枪就追,在追到马头对马尾时王彦章一个回马枪刺中高思继胸膛,因王彦章力猛枪沉高思继当时就死于马下。

王彦章随胜但心情不平定,因高思继小胜在先而自已用阴谋取胜在江湖中是不光彩的,就主动退兵,结束了鸡宝山战争。

高思继用他的性命结束了这场战争,救了唐营众将士。晋王听到高思继战死的消息,大叫一声吐血而亡病死军中。梁王朱温在李克用死后,于公元907年废了唐哀帝李祝,自立为帝,国号“后梁”。

四、史建瑭

五代十国的名人有谁(五代十国的主要人物)

字国宝,雁门郡代州(治今山西代县)人,九府都督史敬思之子,唐末五代时期沙陀族将领。

史建瑭少以父荫,在军中任职,在李克用的关照下和征战中逐渐崭露头角得到器重。由于史建瑭每战必身先士卒,很快便成为一员屡立战功、智勇双全的名将。世人称之为“史先锋”。

唐光化年间,史建瑭率昭德军与李嗣昭攻汾州(今山西汾阳)。他冒着如雨箭矢率先登城,擒获叛将,并由此被授予检校工部尚书。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后梁太祖围攻潞州时,他又作为先锋与总管周德威一同驰援潞州。史建瑭自引精骑,设伏擒生,夜袭梁营,斩敌千计。致使梁县不敢离营。开平四年(910年),史建瑭为先阵,力战朱梁于柏乡。在开平五年(911年)的高邑之战中,他乘黄昏视野不清之机,率精骑长趋奔袭,夜入梁营,俘斩数千梁兵。他也因功加检校左仆射。李存勖大败朱梁班师时,史建瑭留守赵州。生擒来犯之梁将氏延赏。

 后梁乾化二年(912年),后梁太祖率梁兵攻陷枣强,并扬言梁军5O万将攻镇州、定州。当时晋军大队人马在幽州激战,仅李存审,史建瑭以3千骑兵屯守赵州。史建瑭、李存审乃以800骑兵奔冀州,设伏扼守于下博桥。数日后,梁军至,史建瑭捕俘梁兵先锋部队数百名,并聚而杀之。同时故意让数十人逃去散布沙陀军大队已至的舆论,以至梁兵军心不稳。甚为惊恐。翌日,史建瑭又与李存审各领百余名骑兵,装扮成梁军混入梁兵刍牧者之间,于黄昏至梨营,杀守门者,并纵火劫营,俘斩梁兵而还,其后又砍断数名被生俘梁兵的手臂,命令他们回去禀报其主帅:晋王主力即将与梁军决战。梁军闻此诈情,人心惶惶,无心再战,只得于当天晚上烧营而遁。

 梁贞明二年(916年),李存勖大败梁将刘耶,收澶州。以史建瑭为刺史、检校司空、外御骑军都将,不久又任见、相二州刺史。

  后梁龙德元年(921年),镇州大将张文礼叛变,李存勖命阎宝征讨镇州,史建瑭为前锋马军都将,八月收赵州(今河北赵县),俘获刺史王鋋并进逼镇州。史建瑭在镇州城下作战中为流矢所中,医治无效,卒于军中,时年46岁。

  史建瑭出身军旅世家,谙熟军事,英勇善战,实为一员良将,为李存勖消灭诸雄,争霸中原立下了汗马功劳。

五、刘知远

五代十国的名人有谁(五代十国的主要人物)

河东太原人,沙陀族。五代十国时期后汉开国皇帝,称帝后改名为刘暠。

幼时不好嬉戏,个性厚重寡言。及长,面有特象,为时人所咋异。雄武过人,勇猛善战,事后唐明宗及后晋高祖时颇得战功。

开运四年(948年),刘知远称帝,复为天福十二年。其统治期间,各地割据成势而朝廷难控,并且手下多贪婪之辈,因此形成弊政,一时敛赋成灾。

乾佑元年(948年)正月,刘知远因病崩于万岁殿,庙号高祖,谥号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葬于睿陵,位于今禹州市西北三十公里的柏嘴山之阳。

六、郭崇韬

五代十国的名人有谁(五代十国的主要人物)

字安时,代州雁门人。五代十国时期后唐宰相、名将、军事家、战略家。 历仕两代三主,奇袭灭梁以某议佐命之臣功居第一,赐铁券,恕十死。及平巴蜀,宣畅军威几至极尽。一旦被谗,首领莫保。唐僖宗后期作为昭义节度使李克修亲信,累典事务,廉洁干练。 大顺元年(890),李克修死,改任李克用典谒。 天佑十四年(917),李存勖授其中门副使,和孟知祥、李绍宏一起参与机要。 龙德三年四月(923),李存勖称帝,国号唐,史称后唐。授郭崇韬兵部尚书、枢密使。同年,郭崇韬献计奇袭汴州,梁晋对峙四十年,一战八天灭梁。以功授侍中、冀州节度使,封赵郡公,邑二千户。 同光三年九月十八日(925),后唐以李存勖的长子李继岌为都统,郭崇韬为招讨使,率军六万伐蜀。 同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唐军抵成都,王衍出降,前蜀亡。不日,郭崇韬遭李从袭、向延嗣、马彦珪和神闵敬皇后刘氏联手构陷,杖毙而死,其五子全遇难,两孙子幸存。

七、符存审

五代十国的名人有谁(五代十国的主要人物)

原名存,字德祥,陈州宛丘(今河南淮阳)人,唐末五代时期前晋、后唐名将。因被赐为李姓,史册又载为李存审。符存审原是李罕之部将,后被晋王李克用收为养子。他辅佐李克用、李存勖两代晋王,累破后梁,驱逐契丹,大小百余战,未尝败绩,最终官至检校太师、中书令、幽州卢龙节度使,镇守幽州。

同光二年(924年),符存审被内调为宣武军节度使,结果还未接到诏命便在幽州病逝。赠尚书令,后追封秦王。

八、杨行密

五代十国的名人有谁(五代十国的主要人物)

字化源,原名行愍,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长丰)人。唐末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五代十国时期吴国奠基人。

杨行愍原为庐州牙将,中和三年(883年)拜庐州刺史,归淮南节度使高骈。光启二年(886年),因高骈要求,改名杨行密。乾宁二年(895年),封弘农郡王。吴越王钱镠派兵攻打杨行密,兵进苏州。杨行密命周本御敌,却作战失利,失苏州。杨行密经过充分准备,派李神福进攻钱镠,于杭州大败钱镠军队并活捉其大将顾全武。经过长期混战,杨行密在江淮一带立足。天复二年(902年),进封吴王。杨行密于江淮举起割据大旗,遏止朱温南进步伐,成功避免全国更大范围动乱。其奠基之吴国,实现由藩镇向王国的转型,南方割据势力与北方中原政权并存的局面得以实现,为南唐奠定基础,开启唐宋之交政治整合和经济文化中心南渐先河,有“十国第一人”之誉。

天佑二年(905年),杨行密去世,唐朝追谥他为吴武忠王,吴国武义年间改谥吴孝武王,其子杨溥即帝位时追尊其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九、周德威

五代十国的名人有谁(五代十国的主要人物)

字镇远,小字阳五,朔州马邑(今山西朔州东)人,唐末五代时期前晋名将。周德威早年便在河东从军,辅佐李克用、李存勖两代晋王,历任骑督、铁林军使、代州刺史、振武节度使、卢龙节度使等职,领蕃汉马步总管,加检校侍中荣衔。他在梁晋争霸期间屡破梁军,以骁勇著称。后率军攻灭桀燕,镇守幽州,抵御契丹。

天祐十五年(918年),李存勖征调诸镇军队,大举伐梁。周德威率幽州军参战,结果于是年十二月(919年1月)战死于胡柳陂。后唐建立后,追赠太师。后晋时期,追封燕王。

十、王晏球

五代十国的名人有谁(五代十国的主要人物)

字莹之,又名李绍虔,河南洛阳人,后唐名将。初隶宣武军朱温帐下,累迁厅子都指挥使。同光元年,归降后唐,授齐州防御使、北面行营马军都指挥使,赐姓名,北御契丹。

天成三年(928年)四月,义武节度使王都反于定州(今河北定县),派人劝说王晏球一同反叛。王晏球不从,并将王都反叛之事上奏,李嗣源命其为北面招讨使,发兵征讨。五月,王晏球于嘉山(今河北曲阳西)大败王都及其援军,并追袭至定州城下。这时,契丹首领惕隐率五千骑兵赶到唐河(今河南唐河),王晏球出兵迎战,连续败敌,在十天之内将惕隐以下的七百多位酋长全部抓获,契丹从此一蹶不振。

王晏球知道定州防守坚固,不能急攻。但偏将朱弘昭、张虔钊却到处宣扬王晏球不敢攻城。李嗣源听说后,诏令王晏球加紧攻城。王晏球只好从命,但无功而返,还损失了三千将士。王晏球上奏说:"敌营坚固,一时难以攻克。只要给我附近三州的租税,一方面充作军用,另一方面抚恤黎民,敌军当不攻自破。"李嗣源答应了他的要求。次年(929年)正月,定州城中粮尽草乏,王都几次突围都未成功,其部下马让能开门出降,王都及亲族自焚。王晏球因功授天平军节度使,不久,改平卢军节度使,并加兼中书令。长兴三年卒,年六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