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查知识网

水中著盐什么意思(水什么著盐)

发布者:刘原明
导读前言 何谓用典?刘勰在《文心雕龙》说过“然则明理引乎成辞,征义举乎人事,乃圣贤之鸿谟 ,经籍之通矩也“。他举例说周文王写文章就已经开始用典故了,说明某一道理引用成语典故,是圣人贤人的大文章,是写作通

前言 何谓用典?

刘勰在《文心雕龙》说过:“然则明理引乎成辞,征义举乎人事,乃圣贤之鸿谟 ,经籍之通矩也“。他举例说周文王写文章就已经开始用典故了,说明某一道理引用成语典故,是圣人贤人的大文章,是写作通用的规范了。

那么什么是用典呢?刘勰给的解释是:“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意思是写文章在比描绘与抒情以外,还可以用典故类比来说明,用古事、古语来论证眼前事。

一、用典按照内容有三种 :用事 、用句、化用

1、 用事 (包括用名)

用事多用史实,也有用非史实如神话小说一类的虚构故事,包括用名字(地名、人名、书名、山河名、动植物名等)例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第二联: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上联 “闻笛赋”典出向秀《思旧赋》,说的是向秀经过亡友嵇康、吕安旧居,听见邻人吹笛,因而写了《思旧赋》,这虽然不是史书,但是来自于向秀记录的实事。下联烂柯人出自南朝梁任昉《述异记》,晋人王质入山打柴,观人下棋,局终发现手中斧柄已烂,回到家里才知已经过了百年。 这个故事明显是虚构的。

大多吟月的诗都会用到“嫦娥”的形象,如毛主席诗词《蝶恋花·答李淑一》中: 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月亮里的吴刚也好嫦娥也好,都是神话中的人物。辛弃疾著名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则是用了很多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如孙权、刘裕父子、廉颇、霍去病、拓跋焘等等。

除了上面用嫦娥、孙权等人名的,还有各种名字,古代的类书分的很细。如杜甫秋兴八首中: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蓬莱是宫殿名、瑶池是景物名、函关是地名,承露金茎是器物或建筑名,都有背后的典故。

2、 用句:

用前人成句,自古就有了,刘勰还说过:“唯贾谊鵩赋,始用鹖冠之说;相如上林,撮引李斯之书“,说的是贾谊和司马相如做文章,开始时用前人的原句了。

如纳兰性德《画堂春》词: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直接用骆宾王《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的相怜相念倍相亲,一生一代一双人。例如晏几道借用翁宏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等。 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有一句诗:天若有情天亦老,古往今来被无数文人墨客借用,如:

欧阳修《减字木兰花》:伤怀离抱。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意如何。细似轻丝渺似波。

元好问《蝶恋花》:更约明年早。天若有情天亦老。

主席《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贺铸《行路难/梅花引》:缚虎手。悬河口。车如鸡栖马如狗。白纶巾。扑黄尘。不知我辈,可是蓬蒿人。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3、化用:

《文心雕龙》中有过论述“观乎屈宋属篇,号依诗人,虽引古事,而莫取旧辞“。说的是屈原宋玉虽然用古事,但是不用古书中的原话。我以为这就是我们说的化用或者点化。

如杜甫在《咏怀五百字》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化用的《孟子》“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杜甫诗: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被秦少游化用为: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王维《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化用曹植“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另有李白化用宋玉的“云雨”一词,《宫中行乐词》中有诗:只愁歌舞散,化作彩云飞。被周振甫认为是“净化”,“云雨”二字只用“云”字,并改为“彩云”,如同鸡汤煮菜,捞去浮在表面上的脏油,去掉了男女龌龊之事。到了宋朝,晏几道把李白的这两句诗化用为“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可见周紫芝认为自古以来读书人写诗作文“ 大抵皆祖述前人作语“还是有道理的。

《临江仙》晏几道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浅说古诗词中的用典-水中着盐不知,饮水乃知盐味

二、典故使用方式有三,即明典、暗典、翻典,

1、明典

上面举例的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就是明典: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这种用法一看就知道用的什么典故,非常好理解是什么意思。闻笛赋是怀念旧人,烂柯人表示分离太久。

2、 暗典

有一句不太恰当的比喻”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明典我们还能知道,很多暗典对于读书少的人就看不出来了。特别是对于现在人来说,很多书非常生僻甚至已经失传了,我们当然不知道。我的上一篇文章专门说了暗典《东坡食猪肉 少著水火候足 不知这里暗含典故也怪我们读书少吗?》。

另外再举例这首辛弃疾著名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明确点出名字来的有孙权、刘裕、廉颇,暗中点名的有刘裕的儿子刘义隆、王玄谟、拓跋焘、霍去病,这里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被辛弃疾组合到一起,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感情。一首短小的词(相对于文章来说),用典可以点到为止,如果每一件事都解释清楚,恐怕表达这些意思要写成一篇长文了。因此也多读者的要求比较高,没有一定的知识真得很难理解作者的意图。

3、 翻典

诗人用典,还有反其意而用的,怀古诗翻典更容易出新意,这和今天的人博眼球差不多,大家都说好我偏偏说不好,大家说不好的我就要说好,自然容易因观点新奇而招揽粉丝。

白居易《放言》: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杜牧《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林和靖《临终诗》: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前修竹亦萧疏。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

白居易用莽的故事说了人的变化,也算是为王莽说了半句好话,这句话套在汪精卫身上是不是也合适?这样说估计会被很多人骂吧!

李商隐借用贾谊的典故讽刺所谓的明君,好比让姚明去中国足球队打中锋,手中有好牌却不知道怎么用。杜牧认为项羽的决定太草率,人家刘邦屡战屡败也没有气馁,怎么就知道到江东子弟就不能卷土重来呢?我们中国足球队屡败屡战,至今也没有把足协解散呀?林和靖反用封禅书的故事,小小讽刺了一下司马相如,也反衬了自己的隐士风范。

李白《夜泊牛渚》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其中“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反用袁宏受到谢尚赏识的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怀才不遇。

浅说古诗词中的用典-水中着盐不知,饮水乃知盐味

三、用典的位置:

1、首句、首联用典:

例如上面的两首绝句:白居易《放言》、李商隐《贾生》都是首联二句用典。

2、二三联用典的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再第二联用2个典故‍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上面举过例子的李白《夜泊牛渚》第二、三联用同一个袁宏、谢尚典故。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杜甫《秋兴八首》第三联用两个典故: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3、 尾句用典的

上面杜甫秋兴诗最后一句“五陵衣马自轻肥”,五陵:谓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也,住在这里的都是富贵显赫人家,五陵少年多指纨绔少年,类似于今天的不争气的官二代、富二代。

章碣《焚书坑》的全篇用焚书抗儒的典故,最后引出“刘项“: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4、 需要注意的是,诗的倒数第二句(绝句第三句,五七律第七句),一般在起承转合的律诗中用于转折,大家看看以上的例诗,这里似乎少一点,也有很多用得好的。

王昌龄《出塞》的第三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是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马戴《楚江怀古三首·其一》第七句,云中君是《楚辞·九歌》篇名。:

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

杜甫《阁夜》,第七句卧龙跃马用诸葛亮和公孙述典故。: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依依漫寂寥。

钱起《赠阙下裴舍人》:

二月黄莺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阳和不散穷途恨,霄汉长怀捧日心。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

献赋,当年司马相如献赋手受到汉武帝赏识,比作者大了10岁的杜甫也是献赋得到唐玄宗的召见,可惜并没有司马相如的显赫。钱起本人在天宝十年中进士,现实生活中比献赋的杜甫出身好得多。

浅说古诗词中的用典-水中着盐不知,饮水乃知盐味

四、 用典不用典?

钟嵘《诗品》中说过“若乃经国文符,应资博古。撰德驳奏,宜穷往烈。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他认为写文章”应资博古“,至于写”吟咏情性“的诗,就不要用事了,他认为用典太多”殆同书钞“。他引用的一些白描写景的诗句确实不用典故也是警句。钟嵘是南北朝时期的人,绝句和八句的诗比较少,虽然有了永明体,但是没有向后来的格律诗和词那样,在篇幅和格律上有那么多的约束。

诗词之所以用典,“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是主要的目的。诗词一般短小,用字经济,因此尽量用最少的字表达更多的内容, 两个字的词语可以代表了一个故事,使得内容更加充实; 用典可以增加读者的联想,如马戴《楚江怀古》中云中君不见,使人联想到九歌,增加了整首诗的厚重感。张籍的《节妇吟》暗用《陌上桑》和《羽林郎》,婉转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拒绝。

另外填篇幅较长的词和作五七律时,单纯的白描而不用典故,对作者要求其实很高,因为内容可能会显得空洞一些。

浅说古诗词中的用典-水中着盐不知,饮水乃知盐味

结语

用不用典,用多用少,用明用暗,正用反用,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据《苕溪渔隐丛话》记载过杜甫的一句话:作诗用事,要如禅家语:水中着盐不知,饮水乃知盐味。"不过今人阅读古诗经常是饮水而不知有盐,并且也吸收不了盐的好处和营养,这就比较遗憾了。

@老街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