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孩子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没有说明书。尤其是初为人父母,教育孩子没有经验可循,长辈的经验未必都能接受,成了年轻父母的普遍困惑。
孩子的教育问题,伴随着父母的大半生。上幼儿园、上小学中学、上大学,解决了父母的一部分教育问题,但毕竟是学校教育,永远不可能代替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有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和不断积累的教育理论做指导,不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也是层出不穷,孕育出了更符合现代人和现代社会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能够系统化的、有组织的指引着学校教育沿着科学的轨道前进。家庭教育也需要先进的理论做指导,也要有顺应时代发展的新思想和新理念,以实现良好的家庭教育,为学校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积极配合学校教育,达到相互协作、水乳交融,共同促进孩子的成长、成才。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缺一不可。虽然学校教育占主导地位,但是家庭教育具有先导性的特点。从某种程度上说,家庭教育的好坏就已经决定了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家庭教育的理念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更新。而素质教育就是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
21世纪初,素质教育上升到了国家法律层面,成为国家意志,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时代性特征。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要有素质教育理念。孩子的个性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又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教育最显著的特征。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的自主探究精神,眼界开阔,思维活跃,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和开拓进取精神的新时代公民。
个性发展的前提是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人,是与众不同的,要承认孩子的个体差异性,尊重孩子个性发展要求。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不矛盾,孩子需要各个方面都应获得应有的发展,但是不同的孩子各个方面发展水平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不能用同样的标准去衡量各个方面的发展指标。比如兴趣爱好,有的孩子画画厉害,有的孩子钢琴弹得好,有的孩子舞跳得好,有的家长看到人家的孩子在某一方面超过了自家的孩子,就焦虑,这就不可取。“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发展自己孩子的所长,让孩子充满个性并有自身的特点,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才是教育孩子的最高境界。
个性发展也不能盲目跟风,看到大家都学钢琴,给孩子报个钢琴班,大家都学编程,也给孩子报个编程班,也有家长自己喜欢舞蹈或者认为学舞蹈好,即使孩子“一百个”不情愿,也逼着者孩子去学。个性发展还需要家长敏锐地发现孩子的潜能,有的放矢地选择适宜、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教育方法,使自己的孩子得到最大的发展。
科学研究表明,创新精神的培养应该从幼儿时期开始,贯穿并且影响人的一生。
百度对创新和创新精神的解释是这样的:
“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包括产品、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有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创新精神是指要具有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
可见,创新精神培养的重点是思维能力、意志力,需要的是孩子的自信、勇敢和智慧。
创新思维的培养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加强:一是流畅性。流畅性是指孩子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数量的多少。让孩子想到的可能答案越多越好。例如:让孩子在10秒钟内说出水的所有用途;三是灵活性。灵活性是指面对问题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让孩子想出的不同类型答案越多越好;例如:可以问孩子水的不同形态和与水有关的物体;三是独特性。独特性是指面对问题能独具慧心,想出不同寻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前辈的意见,具有新奇性。孩子所提意见越新奇独特越好。比如:用不同颜色的水画画,水作为燃料等等。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实践能力教育也被提上了学校教育的议事日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强调通过学生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地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和社会的密切练习,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因此,家长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综合实践能力。要遵循孩子自主实践、融入情境、全程实践的原则,注重培养孩子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给孩子搭建一个既有趣味性、现实性,又有思考性和开放性的活动场景,吸引孩子有趣、主动地参与操作活动,通过摆、拼、剪、折、量、捏、画以及参与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开展社会调查等活动方式,体会主动参与的乐趣,提高自主参与的能力。
新时代的孩子需要新时代的家长。需要家长提供给孩子开放的空间、全面发展的目标、多元化的价值观,以孩子为主体,多尊重和赞赏,注重孩子个性的健康发展,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孩子成为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新时代公民。